Progress

火車快飛-持續前進的臺北
城市的發展變遷,使得原本依循水路的台北交通運輸重心漸漸移往陸路,陸上交通需求大增,亟需鐵路建設來解決東西向交通以及連接商港的運輸工作。
台灣鐵路的興建,最早源自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為採基隆煤礦所開築的由礦區至海濱的九里鐵路。而為軍防、商務目的而建設的鐵路,亦即後來的台灣西部縱貫線鐵路,則是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光緒年興建的「基隆至台南」鐵路,後來劉僅完成基隆至新竹段。1891年完工通車的鐵路,成為台灣鐵道之始,迄今鐵道發展在台灣已近130年歷史,與城市發展休戚與共,高度流通的鐵道運輸鏈結大稻埕與基隆港,直通世界各地,更強化臺北首府的政經地位。
日治時代所遺留之都市設施,及計畫之制度等,均深深影響臺北都市之發展。鐵道與專賣事業的新式工廠群包括運輸、製酒、製菸、製糖、樟腦……等相關大型工業設施沿著縱貫線由西向東依序設廠,以便利的交通運輸降低生產成本,使得鐵道沿線林立工廠與員工宿舍,形成台北獨樹一格的都市風貌。
現在的萬華區及大同區過去是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早期地區的繁榮倚賴著商業的往來而使城市的生活得以穩固、地區發展得以成長,在台北市發展的過程中,西區的繁榮後來因為都市商業的轉型以及區位的調整移轉至東區,逐漸取代西區成為台北市的商業金融重鎮。鐵路地下化後拆除了西門町繁榮一時的鐵道與中華商場,便是都市重心由西區移轉至東區的歷史關鍵。
大臺北地區因為人口急速增加,公路車流量大增,對於便捷且安全的交通系統有更高的需求,交通部於1983年起著手規劃的「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陸續將市區內鐵路地下化後,新建的市民大道高架橋標誌著過往的鐵路路線,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生活,卻也讓市民對於沿鐵道興起的臺北產業廊道逐漸淡忘。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表示:「臺北在鐵路地下化之後路面鐵路停止機能,對於所有的產業遺產同時產生影響,本身也是一個歷史事件,應該用鐵路原來的脈絡去串連看待。」臺北鐵道沿線周邊的產業遺產與社區、商圈,歷經解嚴、文資法頒布、公營事業轉型、鐵路地下化、東區商圈繁榮、捷運工程、都市更新...等歷史事件,皆可循鐵道沿線脈絡來尋找都市發展的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