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lway V.S. Taipei City

鐵道v.s.台北城
「北門至西門、中華路、延平南路」街區基地位置圖。底圖來源:2012《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臺北西側之局部 1884年完成的臺北城,是中國史上最後的風水城池、日治時期大力現代化建設之處,其街道架構係自清代建城伊始延續至今。臺北城歷清領、日治、民國百餘年均為中央政府機關所在地,城內西式建築遺產多且集中,以總統府和臺博館為代表。西門町則是日治時期發展的計劃街道,為站前商圈之西向延伸區。 夾處其中的中華路與延平南路周邊,有鐵道部、機器局、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中山堂、紅樓、西本願寺、臺北信用組合(合庫)、婦聯總會、軍司令部、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及小南門等,為數眾多的法定文化資產集中於此。
其中,鐵道部和機器局代表臺灣工業化的最早嘗試,將建置為鐵道部博物館園區。北門和西門為臺北城聯通大稻埕和艋舺的主要出入口,對早期臺北市都市發展(三市街)具有重大意義。中華路和延平南路本身,以及臺北郵局、中山堂和紅樓等大型西式建築,代表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尤其中山堂和前方廣場從過去的政治性空間到今日轉型為都市活動空間。連棟街屋與其騎樓、撫臺街洋樓與臺北信用組合則為都市商業發展的見證。偏南的國軍歷史博物館、福利總處、國軍藝文中心和實踐堂(今為國圖分館)等,蘊含了軍事與國府遷臺、表演藝術傳統重鎮兩種空間歷史意涵。
日治初期開闢的延平南路,係穿越原來的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中華路於戰後則向北延伸,名為塔城街,直通大稻埕主要街道迪化街。此區北中南各有一城門,沿延平南路北行即可穿過北門出城,與原來的北門街(今博愛路)、向南延伸為小南門內的城門街(清代老街)以及通往艋舺的西門,均為三市街時期城內與大稻埕的主要通繫道路。

(修復中的鐵道部曾是台灣鐵道發展與觀光事業的領航員)
戰後的中華路在鐵道邊興建了知名的中華商場以及四通八達的聯通天橋,曾為臺北最重要的商場空間。隨著鐵路地下化和捷運完成之後,中華路改造為景觀道路,南端高架橋已拆除,北端(忠孝橋)則已在研議拆除。此區北中南各有一城門,且各有一處捷運站以該城門為名,預定通車的捷運松山線將會讓三站連接,為首都核心地區的發展邁出另一步。
因此,你我平日信步走過卻不以為意的中華路和延平南路,其實正是臺北城市發展的歷史縮影。下一次經過時何妨「停‧看‧聽」,回味時代在此留下的成長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