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專題演講 — 「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的實質內涵
臺北市政府為推動市區鐵路地下化及周邊地區再生,聘請西村幸夫教授擔任「臺北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國際顧問,並與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合作,邀請西村幸夫教授以專題演講、系列學程等方式進行第一次交流。在這場座無虛席的精彩演講中,西村幸夫教授與我們分享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的實質內涵。針對國際間在城市景觀保存上的嶄新思維,希望為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提出正確的思考方向。
「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的產生,是對於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發生的問題的反思。例如澳門的世界遺產大三巴牌坊區域得以保留,價值在於教堂本身、教堂前階梯廣場、與其間相互連結的空間關係。但登上教堂後,映入眼簾的卻是大量的現代高樓。這引發大家開始思考這樣的景觀是否影響了大三巴牌坊區的價值,因此產生了「城市歷史景觀」的概念。2005年維也納車站更新計畫所浮現的開發與保存間的對立再次引起大家廣泛討論,事件後所簽署的「維也納備忘錄」,開始試圖明確定義「城市歷史景觀」的具體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2年五月簽署了「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而建議文中的第五點條文特別不同於以往平面式管制區概念;切分出保護區與非保護區的舊思維。條文如下:
「a landscape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conserving and managing historic areas within their broader urban contexts,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ir physical forms, their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connection, their natural features and settings, and their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s. (Para 5) 」
「以考量物質形式、空間組織、連結方式、自然特徵及配置、社會、文化、經濟價值等等之間的相互關係為基礎,藉由景觀的方法來識別、保護、與管理城市質紋中的歷史區域。」
這將不再只是針對物質上亦或是空間上的具體對象物保存,而是嶄新的看待城市景觀的思考方式;這需要從城市的各個面向,整體性的思考過後,才進行的保護策略。 西村教授舉例韓國首爾以宗廟與南山為軸線兩端點的綠帶開發案做為都市上位計劃,以及日本廣島在經過原子彈轟炸後以水文及綠帶共構為上位計畫等案例說明,城市景觀記憶與城市發展方向的關係;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城市質紋是思考城市開發的重要依據,這樣的共識不是後天強行制定的,而是在歷史脈絡下與市民長時間對談溝通所凝聚的集體意識。
面對臺北鐵道沿線周邊,西村老師提出思考臺北鐵道對於臺北市的意義會比單純指定區域保存要來的根本。透過市民參與建立共識、透過知識與計劃確立發展方向、透過管制與管理條例監管、以及提供經濟資源等方法,來重新思考城市資產的三個面向:紀念物本身的價值、紀念物群聚的價值、城市元素價值(城市建成形式、開放空間形式及連結方式、基礎設施網絡)等等,往集體共識下的都市發展前進。
西村老師舉例說明,原本鐵道沿線設施多是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空間架構,在未來開放園區的同時,思考如何保有原本內向性空間架構將會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更需要藉由這個機會,重新審視整個臺北市的開放空間架構與鐵道沿線的相互關係。
鐵道遺產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訴說了城市生成的過程以及沿線區域的對應關係。單一園區的存在或許沒有辦法讓人了解臺北的故事,但是經由鐵道的串聯以及了解鐵道在臺北都市發展的脈絡,卻能夠明白地闡述自身的故事及價值。
「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從原本規範性的條文,邁向思考城市發展與城市遺產保存均衡並存的方法論,藉由對自身城市不間斷地溝通討論,凝聚建構城市的根本價值。 最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表示,臺北鐵道沿線周邊多處大面積工業遺跡(萬華糖廍公園、華山1914、松山菸廠、臺北機廠、南港瓶蓋工廠等),於世界一流大城市中是相當罕見的都市地景資源。都市發展如何與這些具有文化資產的老廠房共存共榮,並透過各基地串連,以世界工業遺產的角度,尋求創新的都市再生策略,將老空間與周邊社區再次連結,注入新的生命,是臺北的挑戰,也是臺北的目標,一旦成功,這將會成為全球的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